2011年4月23日 星期六

[讀文本]巫仁恕、狄雅斯《游道:明清旅遊文化》





《游道:明清旅遊文化》
作者:巫仁恕、狄雅斯
出版:三民
出版日期:2010年1月


        遊山玩水,中國明清時代開始大量出現有關於旅遊的記載,跟同時代的西洋世界相比,中國的旅遊業似乎明顯商品化。 巫仁恕教授希望藉由當時有意或無意的史料文本,重建當時大眾旅遊活動,藉由探討一般人民的旅遊活動內容與方式,旅遊相關產業的附帶價值與商品化程度,而也從十七,十八世紀等西方人來中國等留下的紀錄,探討西方人前後期對於中國旅遊文化看法的變遷。(p.4)除外,作者也想要進一步探討明清士大夫的旅遊活動,描述士大夫旅遊風氣的變遷原因跟過程,如何旅遊,以及旅遊內容跟產生的功能性。(p5)作者也以當時士人旅遊文本,試圖去架構出當時旅遊活動,旅遊心態,文本內容轉變,以及對於東來的西方人看法與態度。雖然明清旅遊文化已經獲得學界高度關注,但是其中許多問題仍然沒有解決。(p.6)而作者希望能夠進一步探討江南地區,客觀的旅遊活動,進一步探討旅遊文化的變遷。 巫仁恕教授藉由上述幾點,提出關於明清旅遊文化已經具有現代旅遊業的雛形,不僅在交通運輸的發達,人民旅遊活動盛行跟消費水準提高,已經深具現代社會的樣子。就以現在的觀念以及理論去看待明清,人民的旅遊文化是有些不太慎重之處。畢竟傳統中國社會跟當代國際社會相比,在許多方面,尤其是交通旅遊處,其中內涵是不太相同。但是,巫仁恕教授也建立出新觀點,提出他對於明清時代不同的看法,佐以當時史料,對於旅遊方面架構出新文化史。  

        隨著城市發展以及經濟成長,一般大眾社會瀰漫著「遊觀」的風氣,除了大城市的風景區,私人園林和傳統節日慶祝,新興廟會節慶,跟宗教進香普遍成為人民的遊觀活動,其中不乏有士大夫參與。(p.18)巫仁恕教授引用小說或是傳記文學呈現的社會風貌,去結構對於當時人民對於旅遊這樣的產業,「商品化」怎樣的產物出現。(p.20)之後也著以西方人的觀點,看待當時中國旅遊文化的脈絡。巫仁恕教授從在於大眾人民的遊觀活動,採取了一種比較像是現代觀點去分析,譬如商品化,專業化等近代名詞,方便解釋。不過,就以西方資本主義的。未與當時西方他國文化背景去相比,而純粹以外人眼光探討中國明清旅遊文化,在這裡有些可惜,若是巫仁恕教授能夠再進一步探討中國與西方旅遊背景差異,或許能夠更能明瞭明清旅遊文化的風貌。

        而再以士大夫階層的旅遊文化討論,巫仁恕教授以心態分析的方式,從史料文本等建構出明清大夫的旅遊方式、內容、動機、功能等,以士大夫的旅遊心態變遷,結合當時政治情貌跟傳統價值觀的轉變,希望可以以精緻文化的代表者,士人說明和領導當時明清旅遊風氣的變化。雖然山水之樂一直以來都是士人們的悠閒活動,但是明清時,非以往被貶而不得不產生的自我探索,已經充滿更多娛樂性跟舒適性。從當時大量旅遊文記中,巫仁恕教授以其中幾位士人日記分別探討當時士大夫的情貌(p.81)。雖尚未能真正理解大多數士人的旅遊狀況,而至少能夠證明,明清時代的旅遊風氣比起以往盛行。
        而在旅遊文本上,巫仁恕教授除了介紹遊記的文學性質改變跟圖冊出現之外,也想要藉由明清兩個朝代不同紀述內容,分別再深入論述士大夫對於旅遊的心理。雖然晚明的頹美風氣跟盛清時考據風行之故,兩代遊記記載內容相異,巫仁恕教授也認為清代的知識論述才是區別身分最好的利器(p.133),但不應以紀述內容而認為有所高下,二代遊記都有其歷史時代的價值。
        本書最後章,比較有趣的是巫仁恕教授請了狄亞斯教授寫著,以西方人的觀點來看中國人遊歷他國的看法,較以中性的方式,來觀察中國人旅遊他國,對於當地文化的反應以及適應,客觀欣賞不同文化(p.156)。似乎比較能夠擺脫傳統中國華夷之別的想法。本篇之外,在餘論部份,提出遊歷的地景對於國族認同與建構的象徵意義(p.178),這部份值得玩味。比較可惜是,巫仁恕教授比較著重於人與人之間的旅遊文化,對於旅遊地景之於人的部份只有在餘論較為深論,而並非把人與地結合,探討兩者間的旅遊互動以及歷史想像,或許更能添增本書不足處。不過,巫仁恕教授本身對於明清旅遊,消費以及心靈文化的研究和想法,在本書之中都能展現出他對於文化史部份的貢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