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1日 星期四

[讀文本]賽繆爾.弗里德曼《給年輕記者的信》




上陳老師的課才有機會閱讀到這本書,不然平時大概也不太會去翻,或是那麼主動的吧
話說回來,真的要讓人覺得看一本書很煩,只要把書本列為「專書報告」,當成作業真的會讓人有閱讀煩躁的感覺XDD。

      剛看到此書台版封面,覺得饒富趣味。相較於英文版封面,台版把封面設計成的報紙頭版, 比喻我們每天看的報紙頭調,有意無意告訴讀者這本書有它的重要性。而書名中的「年輕記者」,或許也不限於剛入行,或是準備入門的記者,而是身為一般民眾的我們。


       作者雖然強調自己著述此書的本意不是一本「教科書」、「歷史書」、「新聞批評著作」,而只是述說「一個新聞工作者接觸世界的方式」,教授的意味並不重,但書的章節安排,規劃簡單卻又完整,像是作為一堂新聞課的基本授課內容一般,從這仍可看出費里德曼把讀者作為自己的學生,要把一系列的新聞課濃縮成一小本,指導學生可以怎麼看待記者這個職業、怎麼去做記者、怎麼採訪與寫作,而怎麼去成為一個記者。此外,弗里德曼先生在本書採用比較不具有強迫性的書信體寫作,口語化的方式使讀者在閱讀時較為輕鬆,也像一個課堂教授正在我們面前講課一樣,使讀者與作者距離拉到最近。

      作者在此書陳述一件事:告訴我們這些年輕的記者,如何成為一個記者。它描述記者行業的特性,記者不能脫離客觀,不能脫離人性情懷,保持活力與好奇心。記者始終是人,而不是一個只會機器式描寫的工具。在報導的部分,記者也要去做多方面、多角度立場報導,謹慎的思考與查證,運用自己的感官去感覺這個社會,去體會世界的複雜性。在寫作方面,要以一種藝術家的風範,但不是幻想式的,而是以一種精確的眼光,去發現「中心思想」,並組織文章架構,對語言敬畏,尊重文字。而最後一章,作者再一次告訴年輕的記者們,真正的新聞行業並非如他上述所說的理想完美,會遇到許多令人不快,來自公司、來自同行、來自社會,但依然要堅守自己的立場,即使遇到挫折,仍然堅信新聞價值。作者排列了許多例子,將這些看似艱深的概念或是理論,實際運作在採訪報導,或是與人相處上,將其生活化,更能讓讀者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想要交予年輕記者的價值觀。

      資深媒體工作者何榮幸〈又一個唐吉訶德?—《給年經記者的信》傳遞的訊息〉一文評論此書,分析費里德曼先生的「紐約時報式熱情」;它重申各種古典新聞價值,以及對於年輕記者應該有的文化素養、偉大的人文關懷與報導獨立公正性等。
何榮幸認為台灣並沒有像紐約時報一般具有權威性的傳統報紙,台灣的新聞環境難以落實「紐約時報式熱情」。

      不過他也不否定古典新聞價值,反倒是希望有更多的「唐吉訶德」加入,讓這個行業多一份樂觀與希望。

      話說提到台灣的部分,所謂體現「人的價值」,或是闡述弗利德曼先生對傳統新聞價值熱情的報導,在台灣不是沒有,但並非是主流。現在市面上的報紙,蘋果、中時、聯合、自由......等大報,充斥的血腥、腥羶色的頭條;血腥的圖片打上幾乎沒有的馬賽克,讓人食不下咽;受到焦點的新聞,也幾乎是與情殺、性暴力,或是藝人、公眾人物的醜聞為主。在這些報導下,記者為了追求收視率,或是迫於主管階級決定,寫出煽情的文字、捏造虛假的報導,來獲得更多閱聽眾的注目,讓報紙銷售量增加。當一則報導裡,將人性的價值被抽離出來之後,剩下的只剩下偏頗、充滿特定政治色彩的文字。對於傳統新聞價值而言,這是一種侮辱。但令人惋惜的是,在台灣,只有這種報紙才能獲得最大的收益。台灣記者也被現今社會大眾認為是無節操、無道德、無專業的「妓者」。

      但這點又不得不去思考台灣新聞環境,是否真的適合這樣新聞價值存活:高工時、高壓力、低薪水的記者行業,在大型媒體集團體制之下,專業新聞記者不一定在權力中心,而權力中心的決策者,不一定具有新聞專業與新聞倫理。在這種權力關係不平等之下,記者究竟能發揮多少自我意志,能去深入報導朝鮮動武的動機與目的、了解柴契爾對英國工會的影響、台灣核能現況與問題,而非讓報紙充斥著人魚線、駙馬爺、藝人結婚離婚?而這樣的深入報導權利,似乎落到名嘴身上。看著節目內的名嘴們盡情演出,閱聽眾邊罵邊笑邊看,而被名嘴們愚弄。在這樣的環境底下,似乎看不見弗里德曼先生所提倡的熱情與期望。

      而問題的產生是互動出來的。除了批評記者這行業沒專業、沒道德,沒素養,是否有部分歸因到閱聽眾身上?除了批判記者以外,身為民眾的我們,究竟有沒有對這樣的報導提出質疑,甚至去反思自己是否邊罵蘋果日報腥羶色,卻又定時的買報紙來看?有需求自然有供給,若能消極忽視,或積極抵制這樣的報導充斥在報業市場,多多少少能夠改善這些無品質的報導,而這是我們身為消費者、身為閱聽眾所應該背負的責任。

      近期中天報導柴契爾夫人逝世,誤植英王伊麗莎白二世的畫面,讓許多人激動的去謾罵,狂罵中天沒有水準;同時,在臉書上瘋狂轉載中天誤植將「鐵娘子」弄成「美味關係」電影畫面,群眾再一次謾罵中天。但過沒多久,才有人發現中天並沒有誤植電影畫面,而是轉載者的錯認。這部分不是在幫中天說話,中天也應對於誤植畫面的錯誤報導負起責任,但我們在批評新聞界墮落、報導沒品質的同時,我們也常常做打落水狗、諷刺批評,卻沒有查證新聞來源、沒有審思與懷疑、沒有媒體識讀的能力。而這些,或許也是造成台灣新聞環境低下的原因之一。

      但新聞與記者並不是就只能這樣向下沈淪,或是進入追求收視率的惡性循環中。除了大型報紙以外,仍有許多獨立媒體在台灣運作中;破報、立報、苦勞網、公民記者網......等,這些媒體雖小,但其展現記者對人的價值報導,身為記者應該所遵守的價值、規範與道德。除外,中時、自由等大報,也仍然有許多公正的報導,這方面也是我們所能去注意,給予支持。雖然力量小,但也至少有所行動;有所行動,才能有改變新聞環境的契機。

      在這邊也要自省:記者究竟應該是作為客觀報導,還是應該要去實現某些社會正義?記者該作為全然至上,將自己剝離在社會外的去採訪報導,還是應該成為「說故事的人」,去展現記者的人性關懷,將世界的複雜性呈現給閱聽眾?弗里德曼先生或許是懷著這樣的想法,將自己的經驗傳承給我們,給這些未來可能成為記者的我們,一點的期許與希望。

      雖然弗里德曼先生「紐約時報式熱情」可能難以在台灣實踐,就算實踐成效也不若以往的大,但他在此書也不斷提醒年輕記者,要堅守自己的立場,堅守對新聞價值的信任;是一種不能放棄的理想,是對於記者這行業的一個理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