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9日 星期六

[攝食記]公館.一吃獨秀,綠色臭豆腐



                    

        原本這間臭豆腐店是位於師大夜市,後來因為房租過高後漲了搬家搬到公館。想想搬到公館也比較好,可以遠離那些想要炒地皮而無理驅趕的某自救會。


        搬到公館之後變得較大了,雖然位於巷子裡並不是那麼好找,但大大的招牌寫著「一吃獨秀」「蘭陽美食」也是提高能見度了。

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

[攝食記]永和,曼哈頓炸雞


        位於頂溪國小斜對面,及人國小校門口左側的炸雞店,本想說看著店面破破的,好似普通或不好吃,一開始沒有特別注意。後來是朋友一直說才知道這間店,抱持著踩雷的心情去吃,結果一試成主顧。 果然越髒的店越是好吃的道理從古到今都能夠通用(是這麼說的嗎?)。

2014年11月16日 星期日

[讀文本]吳曉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雖然書名看起來很像懸疑小說(作者也這麼自嘲),不過是作者以自身家教過的經驗,述說九個家庭教育的故事。書名是引自紀伯倫《先知.論孩子》的詩句,寫著:「你們的孩子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有自己的思想」。這同時也述說現代台灣教育的問題,非體制,而是出在於想法上跟社會所建構的期待,而父母接受了這充滿局限性的「成功」,加諸在孩子身上,無視於自身及他們所經驗的那些生命,而造成傷害。

        誠如作者所言,她在本書中描述的九個故事,都不會是在一般親子教育書刊上會見到的,沒有一個是父母讀著親子書籍想看到的故事。母親逼著兒子唸書,父親逼著母親管教兒子,兒子只能默默接受父母理所當然的期待,而努力地去寫著考卷,然後被打,寫考卷,然後被打;被家族當作皮球踢來踢去,沒有自己的家,只有錢跟驕傲才能夠讓自己生存下去;沒有過動兒的孩子,因為父母的期待及自我欲望,而要假裝自己是過動符合他們的想要;父母管教孩子從頭到腳監視著,不能逃脫他們的視線,看待人如看待奴隸一般,沒有隱私的生活;為了隱藏自己的性向,痛苦跟著學姊在一起半年,而後傷害對方的分開。孩子、父母、老師的角色在教育裡不可或缺,但都忘記了,孩子不是誰的財產,孩子需要獨立自主,有情緒有人際網路,不該被誰控制也不該控制誰。

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雜手記]不協調.11/14

  今日打開了榜單,看了一下名字,備取一。雖然已是預料之中的事情,而且遞補的機率頗高,然而從面試時老師的猜測看來就知道我的題目對他們興趣不大。也或許如其中一位老師所說(雖然我不喜歡那位老師),我應該去念台文所或文化研究才對。

  為了考上某間系所,這是第三次了。大約是詛咒般,只要面臨到大考,或是有關於出路轉向時,總是會失常,或是結果不如預期一般。也承認我並沒有很認真準備考試或面試,但不知道為什麼,認真準備的結果,不如裸考的結果好。好似嘲笑我不該努力一般的樣子。雖說也不可能就真的一直裸考不念書,但每每出現此事仍會稍微打擊到我自己內心。

  也大概是給自己太高的期待了吧?對於做的每一件事都抱持著小心翼翼,不能往下墜落的想法。從以前到現在,被灌輸的想法是「不能失敗」,一旦失敗了,就會很慘。所以即使有時候去做的事情不如預期中的好,或是有完成但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心情就會盪下去。
到底何時給自己這麼多的壓力了?這句話真的很想要有人給我個答案。

  可能也是一種不協調的可能吧,思與行很多時候不能契合,說要念書結果也沒好好念完,說要運動也沒持之以恆,說要好好顧及每個人卻都無法做到,心裡某種想要概括全部事物的想法常常會壓垮自己,產生一種「我好廢,我什麼都做不到」的想法。即使在打這些文字的當下我很理解我的狀態,但理解跟體驗是兩回事,就如同我知道我正在哭泣難過,但我很難脫離那樣的情緒,因為那是一種來自生物性及社會文化雙重影響下的行為,知道我必須讓身體抒發才能夠對自己好一點,但對於要脫離這樣的狀態而言還是有些困難。是不能,亦者不想?大概兩者都存在著吧。

  知行合一是我目前要做的功課,或許該納入我今年生日願望對自己的一項清單中才好。

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不新詩]快樂是我的職責

快樂是我的職責
我笑呀笑呀快樂
你笑呀笑呀快樂
我的生命跟著活了

有多少不快樂給我
我快樂你的快樂
請別覺得抱歉
快樂是我的職責

有時給的太多讓我難過
可是沒關係請給我
難過只要戴面具就好
快樂是我的職責
你笑呀笑呀快樂
我的生命跟著活著

不用在乎我,只要你快樂我也跟著
這是我能做的事情
即使我會痛苦
只要你愉快
一切都好了
傷好了,心也好了

撕裂成兩個我也好
一個專門的快樂,一個專門的難過
你有太多的難過,請將難過給我專門難過
剩餘的
只要跟我在一起快樂就好

快樂是我的職責
讓人笑呀笑就夠了
我自己只要難過就好
不用為我擔憂什麼
這是我自己想要存在的活著

哎呀
別把我的面具摘下
我的傷疤會讓你驚嚇
請把面具還我
讓我繼續為你快樂

快樂是我的職責
你笑呀笑快樂
我的生命跟著活了
你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
請讓我跟著你快樂

快樂是我的職責
為你快樂是我的存在
戴上面具跳舞
你笑呀笑快樂
即使我傷痕再痛著
我也跟著你快樂

讓我跟著你快樂
屢行我的職責
讓你快樂著
即是我生存的理由
=============================

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

[觀影人]《愛情的模樣》"The Way He Looks"


2015 巴西角逐奧斯卡外語片代表
2014 柏林影展影評人費比西獎、泰迪熊獎最佳劇情片|舊金山同志影展觀眾票選獎|多倫多同志­影展觀眾票選獎
2014 第五十一屆金馬影展

導演 ∥ 丹尼爾里貝羅 Daniel Ribeiro

不想夏天結束在無趣的熱浪裡,盲眼男孩李奧一心想把自己的初吻送出去。他有個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超級好朋友喬凡娜。然後留著一頭可愛捲髮的轉學生嘉比耶出現了,好友成三­人,關係便失衡。李奧漸漸習慣了嘉比耶的陪伴,喜歡嘉比耶領著他的手解釋他看不到的世­界。穿上他遺留在家裡的夾克,李奧裸身埋進他的氣味裡,用他牽過的手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

《愛情的模樣》改編自導演的超人氣短片《我不想一個人回家》,深刻描繪青少年情竇初開­,曖昧不明的感情迷宮,清新自然,青春洋溢。在柏林影展首映獲得五度掌聲和全場起立歡­呼,並一舉贏得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和最佳同志劇情片,堪稱本年度最風光的同志電影,更­將代表巴西角逐奧斯卡外語片。

     Giovana is Leo's best friend. The arrival of a new pupil at school prompts Leo to reassess his daily routine. Having made friends with Gabriel he must now find a way to deal with Giovana's jealousy. And yet, as naturally as Leo becomes aware of his feelings for Gabriel, the more he allows himself to feel unsettled by his friend's tentative advances.

2014年10月27日 星期一

[雜手記]寫在遊行後・10/27

        遊行過後,罵的罵完,繼續過他/她的生活;被罵的罵完,繼續為了那些不能出聲的人們做運動,兩方交集,直到下一年遊行前後,再出來,年復一年。
        有些人說著:「遊行只有同志,其他都是聲援,只有性傾向/性別認同的議題,其他不該出現。」於是乎,胖子、娘砲、新移民、勞工、被霸凌者、身障、精障、感染者、BDSM、兒少情慾、老年人、長期照護工作者、游民.....這些人的生命狠狠地被撕裂,只餘下同志那塊,然後說著:「我們只能談這個,其他滾出去。」如果把人的生命看成只有一塊,那也太小看人類的複雜性,以及自己身上的各種議題了。
        如果能夠拆的一乾二淨,以為其他人也是這樣(或該這樣),那就是某種高傲,某種畫地自限。
        除了自己的權益,也想想著其他不能站出來的人們,他們身上的故事,是不能被當作沒看到,以為一切美好。

2014年10月19日 星期日

[雜手記]殘章片段.10/19

一、
       即使口上說著「要讓自己輕鬆點,步調慢一點」,但依然塞了許多事情,或者說必須得做的事情,還是一口氣湧入了。雖然部分階段性做完(準備推甄丟出去)有鬆了一口氣,可是整體而言依舊是處在精神緊繃的狀態。回桃園也算是轉換個空間吧,一樣有許多事情要忙碌,不過至少比臺北的步調慢了許多,騎車雖然累,可是在車上我可以聽音樂或唱歌,也算是某種抒發壓力的管道吧。

2014年10月6日 星期一

[攝食記]永和・惡燒肉便當專賣店


        每次出門都路經過,不過因為一開始開幕時排隊人潮多,就沒有特別想要排隊買這家的便當,心想著:「反正過了一陣子後一定會變少,到時候再來買就好。」不過另一方面是自己通常吃飯都會想要在店裡吃,或是可以拿在手上吃,顯然的他兩者都不是,所以也是到了一個月後心血來潮才來逛逛買買。

2014年9月3日 星期三

[不新詩]有些事情不需要答案

有開頭結尾的故事很多
但很少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期待能有童話的奇幻
不過大多都是虛幻
不值得一盼

眺望回憶裡想起來會痛苦的風景
想看出一個答案
多數無疾而終

時間久了,淡忘了
仍不懂那時的結果
試圖擠出一點線索來得到頭緒
卻只有傷感

或許
有些事情不需要答案
答案早在我們清醒前就在那裡存在
只是不願見看
難以面對心中已逝去的溫暖
太過殘忍不堪
卻又不斷思念

大約是人之犯賤
但這種犯賤是習慣
習慣著想著以前
然後再痛一遍

沒有答案,也很好
那不是重要的事


[不新詩]三月-九月

一聲不響地
驚蟄來了
時間有點不對
襲來的突然又猛烈
卻很美

六月的花在三月綻放
即使無光
仍亮著
照亮腳下枯竭的地

一切看起來在這個時節綻放豐收了

奔騰的春天
漸漸冷了
而世界開始熱了

拒馬滾燙著,燒著這個國家的生命
燒不掉以太陽為名的光
雖然有些熄滅
也靜靜的亮著

等待著巨大而渺小的願望在哪天能夠結成果
灑落一地的綠芽汲取養分而向下扎根
我們用身護著
即使可能無用,但證明我們曾經在這裡
看見迎來的開花季節

2014年8月21日 星期四

[攝食記]公館・巫雲,雲南家常菜


        晚餐不知吃什麼,一邊傳訊的朋友提起巫雲才想起這間一直有想吃的念頭,卻過了三年才踏入店內吃。

2014年8月8日 星期五

[小小說]好好生活

        我被要求好好生活。
        生活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從一出生就得面對死亡的風險:餓死、噎死、被重物壓死、墜樓死、被酒醉的爸爸開車進車庫壓死、被媽媽放在家裡死。長大之後,還得面對同學霸凌死、老師討厭惡搞死、成績不好被爸媽打死;再大一點,還有感情不順死、騎車車禍死、找不到工作自殺死、房貸壓力自殺死......。即使這些都過去了,我活著,但活得很累,要只能用15天的薪水來過一個月,還要滿足被媒體塑造出來的小確幸,要一杯110元但只有30元價值的摻水咖啡,吹著冷氣,面對落地窗外的人車行過,喘氣喝一口咖啡,壓力下仍然追求著小確幸,因為走出咖啡廳外是要加班到十點的未來。

2014年7月21日 星期一

[散落文]想哭這件事情

        大約每年七月下旬這個時間點,我就會有一股想哭的衝動。是那種毫無理由,明明也沒有什麼事情在傷心,可是心中悶著,悶到已經要承受不了,要找首歌一直刺自己,刺到某個臨界點,讓我能好好的哭一場。雖是哭一場,但也不過就是種把頭塞在棉被或枕頭裡,安安靜靜地哭,安安靜靜的流鼻水,在只有自己的房間裡,連哭都這麼的壓抑。

2014年7月12日 星期六

[散落文]殘章片段.7/11

一、雖然已經7月12日了,但半夜打的就當做7月11日吧,其實日期本身沒什麼意義,只是想要記錄一些什麼,不然最近雖然都在出版社,可是其實自己沒有時間看書,也沒有時間打打字,生疏多了。

二、其實大四下一整學期都沒有什麼待在學校的實感,或許跟實習有關,也跟工作有關,但或許是重心已經偏離學校生活,開始向外擴張。雖然本來我就是一個向外展的人,但原本束縛我在學校生活的還有社團跟一些朋友,但這些人隨著畢業之後,都各自飛散去,實習的實習,當兵的當兵,找工作的找工作,雖然是理所當然的發展,但其實認真說:大學同學,遠比高中、國中、國小感情好太多----雖然課不盡然一樣,但感情比以前那種一整天待在同一個空間裡,好太多了,可以調整舒適的距離不壓迫。然而畢業之後,雖然還有課,但也少很多了,腦袋跟身體完全被實習、工作、熱線給佔據,沒有什麼時間待在學校好好的走走。希望大五這年可以好好的休息準備研究所----雖然是如此,但或許還是會搞死自己去接一些有的沒的事情吧。

三、說來工作也半年了,這半年間學習其實很多東西,包括出版社的一些難處(折數、印書本數...),算是也上手了吧,雖然我覺得自己在做的一些事情其實也不是業務該做的事情,說起來比較像是倉儲或雜務一類?在想活動跟行銷的方面其實也挫折感很深,加上最近熱線拍影片的事情跟著一忙,落東落西,其實有點累,也沒時間好好休息。

四、熱線的影片事情大概也是最近頭大的事情吧,要從哪裡剪,挑哪些片段,怎麼組合,應該要呈現什麼感覺.....這些事情一直在腦海中打轉,太多訊息就會有種混亂,不知道怎麼下手。但距離自己定下毛片的時間也快到了,這週末要好好的靜下心來剪,至少有一些些片段,給大家看過,也總比什麼都沒有強。

五、七月了,不知道他過得好不好。或許我沒什麼資格去說這種話,但我只願他現在過得好,能準時畢業,找到工作,然後幸福的走下去。

2014年6月24日 星期二

[讀文本]班納迪克・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作者: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
譯者:吳叡人
出版年代:2010年5月
出版:時報出版

2014年6月20日 星期五

[讀文本]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共產黨宣言》


《共產黨宣言》
作者: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Karl Marx & Friedrich Von Engels)
譯者:黃煜文
出版:麥田
出版日期:2014年3月

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

[散落文]一、貴賓犬

        在講這故事之前先給他一個代號,就叫貴賓犬吧,畢竟是跟一個富二代相關的故事。

2014年5月9日 星期五

[雜手記]殘章片段.5/6

一、日記大概停了半年有才重新開啟,果然沒有持續一個月的話一定會怠惰下來Orz。

二、實習已經邁入最後一周,基本上文組女生班已經教完,剩下一節課就是拿來復習;三類男生班還要在剩下兩節課時間飆完二十頁的進度。該說因為之前演講的關係嗎,面對學生反而比較覺得不怎麼害怕,反倒是對系上同學跟老師講緊張的要命,大概我就是那種臨場可以,考試會大失常的人吧。不過承認自己在備課上其實準備沒有很周到,後來想想應該要提的,補充的東西也沒講到,可能是需要再加油的。不過至少原本不太互動的女生班,也開始跟我有一些互動了,也會自主提問問題(EX:左右派),男生班則是一直都很High,讓我教的很愉快。希望這經驗記得下來,再努力刁自己的上台。

三、最近敗家敗得有點勤,敗了四部DVD來收藏(總鋪師、聽見下雨聲音、一代宗師、漢娜鄂蘭),幾本書,幾件衣服,一看自己的賬本不得了,還好已經用轉賬的部分把錢省下來了,不然八月底的吳哥窟之旅很有可能無法成行Orz。

四、大約能知道自己生理期(?)的頻率大概多長了,雖然來了時候還是很難抑制情緒低落,不過至少有心理準備,或者說至少可以讓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心情跟狀態,從中調適過來。雖然還是沒什麼用處啦哈哈哈。

五、從朋友手上拿到一顆仙人掌口味的爆米花,這...大概只會拿來擺著吧。

六、該去廟裡走走了,去問一下也好,或者趁母親節回家的時候再問一下老媽吧,問問看最近我的星盤怎麼走,給予自己未來的方向。


七、最近耳機汰換率真的高到不行,買一個就壞一個,從口袋拿出來不是線折到不能聽,不然就是耳機頭壞掉零件消失。總覺得我跟耳機這東西真的沒什麼緣分。

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

[攝食記]古亭・吉家槓子頭

槓子頭是一種濰坊小吃,以麵製成,用鉄杠子將麵團搗成麵餅以得名,烤成的火燒十分堅硬利於攜帶,可以長時間保存。(來源自中式麵餅)


時常都會路經過這家,不過都只是路過並沒有想要停下來購買。由於現在打工的地方樓下就是這間槓子頭,在沒有很餓,或是嘴饞的時候,隨手買一個來解解胃。


2014年2月24日 星期一

[讀文本]白先勇《Danny Boy》

    Danny Boy是出自於愛爾蘭民謠的傳統歌曲,最初其實是父親對從軍兒子的思念,而後被轉化成情人間的離別,而至白先勇同名小說中,又代表了對於愛滋的關懷。
透過雲哥對表妹韶華的信,婉婉道來他的一生:不受到家庭的愛,為了被承認而努力成為老師,覺得自己得了「瘧疾」又無法停止愛慕學生,同志身分曝光後逃到美國卻又得了HIV,絕望之際遇到了香提之家的丹尼,而重新獲得了救贖。通篇讀起來順暢,卻又充滿了一種心情複雜的感覺。如是我是韶華,也會對雲哥的遭遇感到鬱悶又喜悅吧。至少,雲哥在離開人世的時候,是安詳的。
一九八零年代,愛滋病剛開始肆虐的時候,也被稱為”Gay Cancer”,彷彿只要身為同志、同性戀,逃不過這瘧疾的影響。對於某些人而言,這群人得不得愛滋,其實也都是「瘧疾」--只因為他們性向不同,愛滋只不過是對於這些人的「懲罰」罷了。宗教與社會上的打壓,加上國家愛滋政策的問題,讓這群人活的很辛苦,也讓其他非同性戀者活得更辛苦--被丈夫感染的婦女,或是堅信單一性伴侶而仍感染者,以及雖不受感染,卻深受恐懼籠罩的我們,活在一個被愛滋影響的時代裡。而這些充滿罪惡,充滿不友善的社會,卻又是我們一手建立出來關住我們自己的。
但最終還是要回到一個問題:我們與人相處,我們在意的,到底是他的人格特質,還是他的身分認同?我們要反對的,是愛滋這個病,還是愛滋感染者?回頭過來思考這個問題,才能真正突破我們在認知及邏輯上的謬誤,去真正認識何謂愛滋,何謂感染者。而白先勇這篇小說,正能以另外一種角度,去關懷,去照顧這群被宗教人士說「下地獄」的人們。就如同耶穌與窮人妓女站在一起,教宗方濟各擁抱凹陷男,跳脫原先的框架,才能看到真實。不受祝福的感染者與同志們,仍因為愛,而被神接納,去了有神所在的國度。
但還是要說:請不要在他們死後才來悼念,在他們活著的時候,試著與他們站在一起,一同抵抗疾病的侵擾,如同在1980年代舊金山及紐約市的人們,不分性別性傾向,去追求對生命,「活著」的權利。對於已逝者,就如小說中,在酒吧歌唱紀念給那些人們:

「And if you come,

when all the flowers are dying, 

if I am dead, as dead I well may be, 

I pray that you will find

the place where I am lying ,


and kneel and say an ave there for me. 」

[讀文本]紀大偉《膜》

    《膜》是一個設定在未來世界,人類因逃避災難而生活在海洋世界的故事。科幻小說不常見,與性別結合的科幻小說又是少之又少,要讓人看得懂更稀少,但《膜》的比例都抓的很剛好,在劇情中一步一步慢慢解釋這個世界的形成,為什麼人類要逃到海洋世界,生化人是什麼,女主角默默的身世,「膜」的意義,即使資訊量龐大,卻能引著讀者進入文字世界中,體驗這世紀末的氛圍而身歷其境,不禁佩服紀大偉的文字功力深厚。
    整部世界觀令人很嚮往,不管是陸地上的狀況,海洋世界的局勢,生化人的生產,記憶膚膜,性別沒有意義的。紀大偉想要描繪的是一個我們想像不到也無法體會到的世界,去闡述所謂「酷兒」的概念是什麼:好奇,懷疑,以及不確定。整個故事就像蘋果,層層剝下來才會發現世界的真實面貌,而當我們到最後才終於發現,我們一樣都被作者給包一個大膜裡了。結局真的十分的震撼,我們熟知默默的觀點,竟然只是別人所製造出來的記憶,又回頭去打了我們所堅信這世界的美好。不過,默默最終還是跟自己的母親在一起,即使她只剩下一顆不斷做著美夢的大腦,但至少能以一個自己的方式活著-或著媽咪也是這樣想著的吧。
    紀大偉曾於公視《文學風景》節目,訪談中說道:「你必須要經歷脫離原來的空間、時間你才能去反省你原來的位置。比如說科幻小說,它就是脫離既有的時間空間,如此才能夠回頭來看我們當初所站的地方是什麼樣子…其實我們談科幻小說,不是真的談未來、談外太空,而是比如說以古諷今或是以未來諷今。以另外一個星球來談現在的一個空間。…我們必須要離開台灣才看得到台灣是麼樣子,如果一直留在這邊的話,就像呼吸樣非常自然。可是,我們必須要離開後才會知道,其實並不是一切都是那麼的理所當然。」

    其實也是回應到我們現在所處的台灣社會:總有人說,「我不能想像多元成家是什麼」,「我無法教導我孩子怎麼叫爸爸媽媽,祖父祖母」,我們視野容易僵化在某一個角度,而不能跳脫。誠如紀大偉所言,當我們離開原本的價值觀,願意以一個開放包容,不妄下評斷的方式去看待,或者就如同「無知之幕」一般,才能看清楚我們所處的世界長得是什麼樣子,它應該會往什麼方式前進,而不是一昧的否定之。

[讀文本]朱天文《荒人手記》

    必須說:荒人手記這小說大略是我最近以來看過最難看完的一本書。一方面是不習慣,二方面是,從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主角小韶,以及作者的「荒涼感」。
    荒人手記像是日記,或手札,或論文,一片一段,整理出他的生命故事,不管是美好還是不願面對的,他只是寫下來,要怎麼去解讀,全部交由給讀者去做了。
    在這之前,已經知道朱天文的背景,因此在閱讀的時候不免脫離那個脈絡:一個失去政治經濟地位的外省人,在這台灣本土意識興起的社會,何去何從,「我」的歸屬地在哪,透過小韶的口,寫出荒人--朱天文的心。也有很多人說,這小說,其實是朱天文為了治療自己而開始的。
    一開始,荒人不理解這世界的變化為何如此快速無情,不給他時間,去尋求歸屬與認同,而被時代的洪流衝走,被他人左右。小韶將世界分成陰陽界,在傳統異性戀體制與現代同志身分中,想尋求一個可回去的地方,卻又不斷游移。在這拉拔過程中,也是朱天文自身在傳統與現代的兩難。而或許,最終朱天文跟著文末的小韶,從對阿堯的愛滋鬥士身分,尋到一個出口,即使這出口出去,可能只是另一段找尋之路,但至少他找到了。
    回到身分上,同志某種程度上,至2013年,依然也是「荒人」。有人說,同志已經比以前過得更好了,已經平等了。但談到社會觀感,談到結婚成家,談到傳宗接代,同志依然是被排除的對象,是不被接受的「荒人」。當一對異性戀情侶在街上擁抱時,他們或許想的只是有點害羞,有點開心;可轉到一對同性戀情侶時,他們多得更多的是「害怕別人怎麼看待他們」。長久以來的異化,同志仍舊很難在公開場所去展開自己的認同與述說自己的故事,即使並沒有人那樣看待,但社會被凝視(Gazing)久了,依然有種眼光,有種聲音去責怪說「你們怎麼可以這樣」,硬生生去奪去同志腳下的草蓆,讓冷氣從腳板上席捲全身。

    我們現在做的仍不夠,要繼續往前進,繼續去尋求身為荒人的我們的歸屬地,即使路很顛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