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9日 星期六

[攝食記]公館.一吃獨秀,綠色臭豆腐



                    

        原本這間臭豆腐店是位於師大夜市,後來因為房租過高後漲了搬家搬到公館。想想搬到公館也比較好,可以遠離那些想要炒地皮而無理驅趕的某自救會。


        搬到公館之後變得較大了,雖然位於巷子裡並不是那麼好找,但大大的招牌寫著「一吃獨秀」「蘭陽美食」也是提高能見度了。

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

[攝食記]永和,曼哈頓炸雞


        位於頂溪國小斜對面,及人國小校門口左側的炸雞店,本想說看著店面破破的,好似普通或不好吃,一開始沒有特別注意。後來是朋友一直說才知道這間店,抱持著踩雷的心情去吃,結果一試成主顧。 果然越髒的店越是好吃的道理從古到今都能夠通用(是這麼說的嗎?)。

2014年11月16日 星期日

[讀文本]吳曉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雖然書名看起來很像懸疑小說(作者也這麼自嘲),不過是作者以自身家教過的經驗,述說九個家庭教育的故事。書名是引自紀伯倫《先知.論孩子》的詩句,寫著:「你們的孩子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有自己的思想」。這同時也述說現代台灣教育的問題,非體制,而是出在於想法上跟社會所建構的期待,而父母接受了這充滿局限性的「成功」,加諸在孩子身上,無視於自身及他們所經驗的那些生命,而造成傷害。

        誠如作者所言,她在本書中描述的九個故事,都不會是在一般親子教育書刊上會見到的,沒有一個是父母讀著親子書籍想看到的故事。母親逼著兒子唸書,父親逼著母親管教兒子,兒子只能默默接受父母理所當然的期待,而努力地去寫著考卷,然後被打,寫考卷,然後被打;被家族當作皮球踢來踢去,沒有自己的家,只有錢跟驕傲才能夠讓自己生存下去;沒有過動兒的孩子,因為父母的期待及自我欲望,而要假裝自己是過動符合他們的想要;父母管教孩子從頭到腳監視著,不能逃脫他們的視線,看待人如看待奴隸一般,沒有隱私的生活;為了隱藏自己的性向,痛苦跟著學姊在一起半年,而後傷害對方的分開。孩子、父母、老師的角色在教育裡不可或缺,但都忘記了,孩子不是誰的財產,孩子需要獨立自主,有情緒有人際網路,不該被誰控制也不該控制誰。

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雜手記]不協調.11/14

  今日打開了榜單,看了一下名字,備取一。雖然已是預料之中的事情,而且遞補的機率頗高,然而從面試時老師的猜測看來就知道我的題目對他們興趣不大。也或許如其中一位老師所說(雖然我不喜歡那位老師),我應該去念台文所或文化研究才對。

  為了考上某間系所,這是第三次了。大約是詛咒般,只要面臨到大考,或是有關於出路轉向時,總是會失常,或是結果不如預期一般。也承認我並沒有很認真準備考試或面試,但不知道為什麼,認真準備的結果,不如裸考的結果好。好似嘲笑我不該努力一般的樣子。雖說也不可能就真的一直裸考不念書,但每每出現此事仍會稍微打擊到我自己內心。

  也大概是給自己太高的期待了吧?對於做的每一件事都抱持著小心翼翼,不能往下墜落的想法。從以前到現在,被灌輸的想法是「不能失敗」,一旦失敗了,就會很慘。所以即使有時候去做的事情不如預期中的好,或是有完成但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心情就會盪下去。
到底何時給自己這麼多的壓力了?這句話真的很想要有人給我個答案。

  可能也是一種不協調的可能吧,思與行很多時候不能契合,說要念書結果也沒好好念完,說要運動也沒持之以恆,說要好好顧及每個人卻都無法做到,心裡某種想要概括全部事物的想法常常會壓垮自己,產生一種「我好廢,我什麼都做不到」的想法。即使在打這些文字的當下我很理解我的狀態,但理解跟體驗是兩回事,就如同我知道我正在哭泣難過,但我很難脫離那樣的情緒,因為那是一種來自生物性及社會文化雙重影響下的行為,知道我必須讓身體抒發才能夠對自己好一點,但對於要脫離這樣的狀態而言還是有些困難。是不能,亦者不想?大概兩者都存在著吧。

  知行合一是我目前要做的功課,或許該納入我今年生日願望對自己的一項清單中才好。